科創企業有很多,手握核心技術的科創企業也不在少數。但在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産力的道路上,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順風順水。資金、技術、人才、産業配套、市場政策環境,無一不是自主創新路上的“攔路虎”,克服這些困難,需要企業家精神,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創新主體的不懈堅持,還需要全社會的包容與呵護。
邁過2020年,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CEO王敏再一次迎來“榮耀時刻”,疫情影響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仍實現增長近七成。這是晶能光電投身矽襯底LED照明産業15年來,第一次實現如此大幅的增長。
值得晶能上下“大書特書”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高端照明領域,現在全球每4部手機就有一部用的是晶能矽襯底LED閃光燈;在移動照明領域,全球每3個手電筒就有一個用的是晶能矽襯底LED芯片;汽車前大燈大功率LED光源方面,晶能在國內率先通過IATF16949體系認證並通過AECQ-102産品認證,拿到進入汽車電子的兩張“門票”。更爲關鍵的是,隨著矽襯底技術路線的奮起直追,LED賽道上美國巨頭壟斷的碳化矽襯底技術已然逐步退出LED行業。
王敏說,自己上一次感受如此“榮耀”,還是2016年的事。那一年,晶能光電和南昌大學、晶和照明聯合申報的“矽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唯一的一等獎。
5年過去,王敏覺得很多事情都在改變。比如,現在國家大的營商環境好了很多,和前些年的“磕磕絆絆”相比,企業已經步入正軌,不再差那些“小錢”。不過王敏也不敢松懈,行業競爭更加激烈,資金、技術、人才、上下遊産業配套、市場政策環境等,依舊是前進道路上必須應對的挑戰。王敏說,雖然手握尖端科技,但他們用了10多年的時間也才剛剛“入門”。這是王敏的感慨,也是很多手握核心科技的企業共同的感慨。
讓“中國芯”點亮世界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這個“支點”,是很多企業的夢想。
王敏找到“支點”的時間很早,早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風益教授領銜的研發團隊剛剛在矽基氮化镓LED材料上取得突破,王敏便一個猛子紮到了科技成果的産業化轉換中。
2004年,當時還是南昌大學一名普通教授的江風益,在國際上率先攻克了矽襯底上生長氮化镓基LED材料的難題。王敏毫不猶豫地認爲,他找到了夢想的“支點”。也是從那時起,王敏和他的師兄江風益商量著搭起了晶能光電的最初“骨架”——與南昌大學成立昌大光電。爲此,王敏向弟弟借了10萬元人民幣入股。
“我們的夢想是讓‘中國芯’點亮整個世界。”時至今日,回想起當年喊出的豪言壯語,王敏仍然掩飾不住臉上的自信。
這份自信,源自矽襯底氮化镓基LED技術的獨一無二。
這個技術有多了不起呢?
在LED的制備上,上遊材料生長是決定LED顔色、亮度、壽命等性能指標的主要因素,也是公認的半導體照明産業技術發展的基石。
在矽襯底技術問世之前,LED制備已有兩條技術路線實現産業化,一個是日本公司的藍寶石襯底技術,另一個是美國公司發明的碳化矽襯底技術。
在業界看來,這兩條技術路線的優缺點都很明顯。藍寶石襯底強度高、耐沖刷,高溫下化學性質穩定。不過,藍寶石是絕緣體,無法制成垂直結構的器件。此外,藍寶石硬度高,散熱差,難以薄化和切割。所以,用藍寶石襯底制作大功率LED,局限性很大。碳化矽倒是克服了藍寶石的這些“毛病”,材料屬性上是導電的半導體,可以做垂直結構,導熱性能也要比藍寶石高10倍以上。不過,碳化矽技術門檻很高,成本同樣很高。
而矽襯底技術出現,恰好集中了兩者優勢,容易獲得低成本、大尺寸、高質量的襯底,大幅降低LED造價。
國家863專家組當時這樣評價江風益團隊的發明:這一技術改變了日本公司壟斷藍寶石襯底和美國公司壟斷碳化矽襯底半導體照明技術的局面,形成了藍寶石、碳化矽、矽基半導體照明技術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
矽作爲襯底材料的優點很突出,但要在矽襯底上制備高光效LED芯片卻一直是個世界級難題。難在哪?王敏說,難在制備LED芯片先要在襯底上長出氮化镓發光薄膜,因爲矽和氮化镓材料存在嚴重的熱失配和晶格失配,各國研究者窮盡40余年鑽研,遲遲沒有找到攻克關鍵技術難點的理想方法,矽襯底這一技術路線也因此一度被業界宣判“死刑”。
2003年,江風益團隊在嘗試過多種新材料後,再次瞄准用矽襯底生長LED材料,決心奮力一搏。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LED産品制造大國,國內LED企業采用的藍寶石技術路線,布滿了國外LED巨頭精心埋下的專利‘地雷’。過去許多企業爲此吞下苦果,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LED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談起初衷,王敏的話語裏是沈甸甸的責任感,而在江風益看來,“矽襯底技術路線是中國有可能全面沖破國外專利封鎖的絕好機遇”。
科學探索有著自身規律,內含必然,又充滿偶然。後來成爲晶能光電投資人的潘曉峰曾這樣比喻,“就像一副撲克牌裏面一定有大王,但不會那麽巧一翻牌就翻到。運氣好可能第三張就翻到了,但也可能54張牌要翻到50張才能亮相”。
也就是從江風益下定決心的那天起,南昌大學的半導體發光材料實驗室裏多出了一張床。江風益吃住在這裏,每天十幾個小時,“大學+企業”一起,産學研輪軸轉。前前後後曆經3000多次科學實驗,江風益團隊終于翻到這張“大王”:在矽上成功生長出氮化镓發光薄膜,性能達到實用水平。
“下一步,必須要産業化。我們沒有理由再點洋半導體燈。”初嘗喜悅成果的江風益憧憬著未來。
2005年實驗室出樣品,2006年創辦晶能光電,2007年建工廠,2008年小批量試生産,2009年顯示用小功率LED芯片量産,2012年大功率LED芯片量産……多年艱苦卓絕的攻關研發,晶能光電的矽襯底LED技術日臻成熟。
更重要的是,以此技術爲核心,晶能光電已申請和獲得國際國內專利420多項,在LED外延生長、芯片制造、封裝及應用等領域均有布局。
2011年,美國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志評選的“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中,晶能光電憑此與Apple、IBM等公司一同上榜;2012年,晶能矽襯底大功率LED芯片量産,被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評爲“2012年度新聞事件”;2014年8月,美國能源部《固態照明研究與發展制造藍圖報告》中稱,“晶能光電是矽襯底LED技術的最早實踐者,並在2012年6月開始量産矽襯底GaN基LED芯片”;2016年,“矽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晶能矽襯底LED光源在移動照明領域高歌猛進,也觸動了國外同行巨頭的奶酪。2016年,國外某知名公司高管帶著律師函來到晶能,聲稱晶能侵犯其專利。經過詳細的技術探討,這場來不及訴諸公堂的糾紛在辦公室裏被瓦解,對方高管臨走只好禮貌地表示歡迎良性競爭。“矽襯底LED壽命超過10萬小時,性能媲美國際巨頭企業,且成本較其他技術路線具有較大優勢。晶能光電自有的專利體系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王敏說。
逼出來的産業鏈
矽襯底技術對整個LED産業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10多年前,高端智能手機閃光燈LED燈珠配件的價格曾高達每粒3美元,而隨著矽襯底技術的出現,同樣性能的閃光燈燈珠價格,已降至每粒0.5元以內。
今天的晶能是資本市場的香饽饽,更是無數正處于成長階段科創企業羨慕的對象。
然而,所有偉大的背後,其實都是苦難。
2006年,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江風益和王敏讓中國芯點亮世界的夢想呱呱墜地。矽襯底氮化镓基LED技術邁出了産業化的第一步。
一位是執著于科研,滿懷著科學報國情懷的科學家;一位是學機械出身,一心想著實業報國的企業家。和所有胸懷夢想的創業者一樣,江風益和王敏一度以爲,他們之間一定會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卻是艱苦而漫長的産業化之路。
在江風益的樸素理解中,科技成果的産業化,需要完成“0到1”“1到N”和“N到0”三個步驟,也就是先要解決科技成果有沒有的問題,然後再把成果轉化爲N個合格産品,最後把N個産品歸0,全部賣出去。
從“1到N”這一步,晶能走得異常艱難。
“研發成功和實現量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在研發階段,100個樣品中有一個合格就算成功了,但實現産業化,你要保證很高的合格率,況且制作矽襯底LED芯片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江風益說。
以矽襯底加工爲例,實驗室階段,由于産品數量少,用于矽襯底加工的液體濃度與時間都很容易掌控,而到了生産階段,一方面浸泡的矽襯底數量多,環境的溫度濕度變化很大;另一方面市場上缺少與矽襯底相匹配的設備,這就導致産品良率大幅下降。一開始,晶能的良率甚至只有5%,比在實驗室的時候糟糕太多。看到結果的那一刻,王敏整個人都懵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王敏只能從市場上買回相近設備,摸索著一點點改造完善。沒有可供參考的相關文獻,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每走一步都要摸著石頭過河,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冒出了新的問題。“如果再來一次,真不知道能否堅持下來。好在見到了回報。”王敏說。
從試制矽襯底小功率LED芯片到實現量産,晶能用了3年,然後又用了3年直到2012年,才實現大功率LED芯片規模化量産。經過10多年的工序改善和技術叠代,晶能産線如今的良率高而穩定。比如晶能的手機閃光燈良率達到了4ppm(百萬分之一)的水平,即每百萬顆只允許4顆失效,甚至很多批次做到了0ppm,遠好于行業要求的20ppm。
拿下一場場技術攻堅戰,難。比這更難的是“N到0”這最後一步。
盡管深知産品質量過硬,但王敏仍然低估了市場對新鮮事物的排斥。
按照王敏和江風益的規劃,晶能在LED産業的長鏈中專注于上遊LED芯片的生産,至于中下遊的芯片封裝以及照明應用,雖然市場很大,但應當由中下遊廠商來進行,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産業鏈閉環。
現實情況卻是,中下遊企業對晶能的好東西並不“感冒”。彼時,中遊封裝企業基本采用的是主流藍寶石襯底芯片,設備也是根據藍寶石襯底芯片特點設計。好不容易說服一些封裝企業試水,受工藝條件不同帶來的限制,很難將矽襯底芯片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下遊照明應用企業,也早已習慣了使用成熟的藍寶石襯底LED燈珠,擔心晶能的矽襯底芯片一旦供應不上,自己跟著“完蛋”。
通過南昌市政府支持,晶能倒是拿下了幾個市政照明改造項目。産品使用後,各項工況指標、節能效果反饋都很不錯。南昌八一大橋、紫陽大道上的路燈好多年都沒有壞,大家都說好。但等晶能滿懷信心開拓更大市場時,王敏發現,市場上願意吃螃蟹的人還是太少,客戶指定要用成熟的藍寶石襯底産品居多,不少還指定要用國外品牌,晶能有時連投標資格都輪不到。“在國家鼓勵進口替代的大環境下,有不少地方招標書上依然指定國外品牌産品,即便國産LED産品性能比國外産品還好。”王敏說。
晶能只能自己想辦法突圍。10年時間,愣是被逼出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上遊的晶能光電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功率LED光源提供商;中遊封裝的晶能半導體是中國最大的大功率LED陶瓷封裝企業;下遊的中節能晶和科技是全國最大的道路照明合同能源管理運營廠商,其LED隧道燈2020年出貨量全國最大;綠野汽車照明是國內領先的汽車照明燈具廠家……
“我們新研制的産品跟別人不一樣,要說服客戶采用,而客戶要等市場驗證,誰都不願意做‘小白鼠’,所以我們做起來就特別難。如果當初不果斷建立這些示範企業,我們可能會更加困難。”王敏說,正是在這些企業的示範下,晶能現在才逐步有了340多家矽襯底LED客戶。
“科研技術産業化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和堅持,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長時間寂寞和孤獨。”在江風益看來,核心器件和硬核科技是目前國家最需要也是最薄弱的環節,需要全社會持續關注,營造出更好的創新驅動發展生態。這也是他爲什麽認爲晶能走到今天殊爲不易的原因。“市場環境決定規模大的企業往往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像晶能這樣規模還不夠大的高科技企業,必須付出更多的心血才可能成功。”江風益說。
資本聯姻之路
事非經過不知難。
回顧這些年的創業經曆,王敏時常覺得自己站到了風口上。但事實上,風並沒有來。和許多科創企業一樣,除了要面對市場對新生事物的排斥,競爭對手有意無意地打壓,缺錢是困擾晶能的又一大難題。
王敏說,自始至終,晶能都卡在錢上。巨額的科研成本、高端人才的引進、公司的運營、市場的營銷,還有打造的全産業鏈,都需要靠巨額資金支撐,“當時,我們心裏想著,‘靓女’不愁嫁,錢應當主動來找我們才對,沒想到根本不是這麽回事”。
錢從哪裏來?
王敏首先想到了銀行。銀行的回答是,新技術能不能産業化,大家心裏都沒有底,沒有抵押物,萬一貸款打了水漂,誰也承擔不起責任。
王敏于是想到了國內的一些投資基金。彼時國內投資基金剛剛興起,但談了一圈下來,王敏發現,這些基金除了考慮産業化的可行性,計算更多的還有回收周期、資本回報率,根本等不了晶能慢慢研發産品,恨不得第二年就收回投資。
王敏還想到找政府,“省、市政府給的支持很多,給政策、給優惠,評定高新技術企業,還有各種補貼”。但這些支持並不“解渴”,因爲與同處LED賽道上的藍寶石技術路線企業相比,這些企業依靠先發優勢進一步取得規模優勢,並因此獲得了海量的資金投入。晶能既要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又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需要巨額的産業化投入,即便有政府資助往往也是杯水車薪。
王敏是個執著的人。缺錢的困難並沒有影響王敏逢人便介紹矽襯底LED的耐心。
一個人锲而不舍地專注于一件事,終究是會打動人的。王敏一次偶然的蹭飯,成就了晶能與風投的聯姻。其中最關鍵的風投來自王敏的浙大校友——潘曉峰和幾位實業家聯合成立的金沙江創投。
那時,潘曉峰剛從國際知名的高科技實業公司抽身轉做風投,願景很宏大,目標是在中國成就世界級的科技企業。當然,潘曉峰也很謹慎,一年裏,他帶著不同專家前前後後跑到南昌大學實驗室不下50趟。這種“拉鋸”與金沙江日後投資“滴滴”“餓了麽”等項目的當即拍板,完全不是一種風格。
金沙江最後決定一筆投出1000萬美元,占了當時基金規模的十分之一。潘曉峰說,“技術本身的創新很重要,但當時我們更多想到的,是這個創新特別是原創技術的溢出效應。它能帶動後面一群産業,這才是我們投這個項目的意義”。
簽下合同那天是2005年的平安夜,在北京。支票入賬那天則是2006年的情人節,在南昌。
時隔多年,潘曉峰依然記得,自己簽支票的時候手有點顫抖:“一輩子都沒有從自己手上花出去過那麽多錢,而且是投一個實質上沒有完整團隊的項目。當時晶能只有一個研發團隊,産業化一切要從頭做起,不確定因素很大。”
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戰車”上的金沙江除了“錢”,還給晶能帶來了很多其他資源。
比如說,有了金沙江領投,其他風投也開始關注晶能並且跟投,晶能因此在資本市場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又比如說,得益于金沙江全球化的資源,越來越多行業優秀的技術人才加入到了晶能團隊。
這也是爲什麽很多年過去了,王敏依舊感慨,“國家應該多鼓勵支持這一類創投基金的設立。因爲技術創新型的初創企業太需要有專業的、包容的風投了”。
以金沙江爲起點,晶能光電先後吸引了新加坡淡馬錫基金、美國梅菲爾德基金、國際金融公司(IFC)等風投,陸陸續續獲得風險投資1.95億美元。王敏說,這時晶能才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産業化成功的曙光。
借梯登高創頭部
“有了風投的加持,矽襯底LED技術的産業化之路才能順利走下去,不至于躺在曆史的博物館。”王敏坦言,晶能是幸運的,創業那麽多年,除了風投給力,地方各級政府對晶能的LED事業多年來也是“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的例子很多。
——2011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落子江西,尋求合作夥伴。南昌高新區主動當起了“紅娘”。起源于晶能光電應用事業部的江西省晶和照明因此並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更名爲中節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這次被王敏稱作反向混改的聯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背後有了央企依托,市場隨即迅速打開。矽襯底LED跟著中節能的腳步,不僅點亮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在國際市場也謀得一席之地。晶和照明總經理陳昕現在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公司遠程監控屏裏觀看自家産品點亮的城市地圖,“只用了短短幾年,晶和照明就做到了全國市政照明合同能源管理領域第一名。截至2020年底,我們已改造更換54.2萬盞路燈,實現節約電量33254萬千瓦時”。
——2016年,借著“矽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獲獎東風,江西省正式謀劃籌建南昌光谷。這一次,江西省和南昌市兩級政府是以矽襯底GaN基技術爲技術支撐,鍛造江西LED産業核心競爭力。南昌市政府組建了洪城資本基金,規模5億元,主要投資方向之一就是光電類企業,以便打造更大規模的南昌LED産業;2017年,南昌市政府又組建了洪城資本二期,規模同樣是5億元。2019年,由江西省財投、江西省工信投、南昌工業控股、臨空組團共同組建的10億元規模光谷基金成立,致力矽襯底LED技術應用優勢放大。
……
有了面向不同階段的保障,晶能光電孵化出晶和科技、綠野汽車照明、晶能半導體等一批行業優勢企業,還並購了長方集團這一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實現與當地企業協同發展。
事情正在持續向好發展。晶能帶動的矽襯底LED整條産業鏈也在不斷長“長”變“粗”。邁入2021年,王敏更有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新鮮出爐的衆多企業年報顯示,追隨晶能潛心耕耘矽襯底LED的産業鏈主力企業,在2020年普遍實現了10%至30%的增長,晶能帶動的産業鏈産值超過200億元。
看得見的未來
“國家要給予上遊硬核科技更多的支持。創新驅動發展,上遊芯片要做成很大規模很難,但它是這條産業鏈的核心基礎,其可帶動中遊和下遊大規模發展。”讓王敏和江風益尤其振奮的是,在矽襯底LED技術邁步前進之時,全球LED産業格局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世界主流LED廠商如美國Lumileds(亮銳)從Philips(飛利浦)集團剝離、德國Osram(歐司朗)照明業務Ledvance(朗德萬斯)改嫁中國、LG(樂金)出售LED業務,中國LED逐漸成爲全球LED制造擔當。
在国家硅基LED工程研究中心,一盏盏金黄光LED灯随着外部光线的变化,懂得自适应调节亮度。江风益介绍,这是硅衬底LED技术的新产品——采用硅衬底黄光LED芯片做成的健康光源。目前硅衬底黄光LED(565nm@20A/cm2)电光转换效率达到27.9%,中国又一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硅衬底GaN技术是一项根技术,它可以延伸出多条产业链分支,LED领域虽然较为成熟,但根据美国能源部发布的LED照明研发路线图,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等LED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更多更难的技术要突破;同时微显示(MicroLED)和GaN HEMT两个前沿技术,硅衬底也有优势和基础。”江风益说。
而王敏的興奮則在于,“GaN作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不僅是LED發光的重要材料,也是5G傳輸、新基建、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快充、雷達航空等産業必不可少的核心器件——GaNHEMT器件的基礎材料。”王敏說,早在2013年,晶能就開始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展矽襯底GaNHEMT器件材料研究。目前,晶能可以在8英寸矽襯底上生長HEMT器件用的GaN材料,同樣跑在了行業前列。
“多發光,少發熱”,這是江風益和王敏對矽襯底LED研發團隊提出的極致要求。其中蘊含了電光轉換的能量守恒定律,因爲LED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和發熱是成反比的,要想多發光就必須少發熱;更蘊含著研發團隊做人做事的哲學,潛心科研,多做實事,少些頭腦發熱。
在晶能光电产品展厅,王敏经常会拿起一块小屏向参观者展示他心中的“未来之光”。这块样品屏,用的是晶能最新技术产品——硅衬底mini LED芯片。“我们硅衬底LED的结构,从物理本质上解决了离子迁移等困扰业界的问题,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还在做硅衬底Micro LED,这是终极显示技术,可以发挥硅衬底垂直结构的优势,目前江风益团队在Micro LED红光材料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
年輕時在浙大求學的王敏,一直對浙江醉蟹情有獨鍾。南昌和浙江距離不近,有時家人買不到浙江醉蟹,就拿著鄱陽湖的螃蟹充數。這幾年王敏越來越發現,用鄱陽湖螃蟹做出來的醉蟹,味道其實也很好。
每每這個時候,王敏就會忍不住說,“希望吃螃蟹的人再多一些”。
(本报调研组成员:郑 波 赖永峰 刘志奇 刘 兴)
來源:經濟日報